淮阴中学老三届932名同学昨日激情再聚
淮安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昨天上午9:30,江苏省淮阴中学老三届五十周年探亲感恩联谊会在淮阴中学报告厅隆重举行,932名淮中老三届同学从四面八方赶来,时隔半个世纪在母校重聚首。年近70的老人们激动不已,他们纷纷表示:“回家的感觉真好!”老三届同学的老师们也应邀出席了感恩联谊会。
●探母校,激情重聚
记者昨日上午刚抵达淮阴中学,就看到一大群老人三五成群地聚在门口,有说有笑,精气神十足,就像是风华正茂的中学生,只不过年纪大了一些。
据淮中老三届50周年感恩联谊会筹备组组长、68届淮中高中毕业生戴庆中介绍,淮中“老三届”指的是1966、1967、1968年从淮中毕业的初高中共六届同学。“当年文革停课后,我们上山下乡,各自发展,迄今已50年了。组织这个感恩联谊会,就是想让大家回到母校,感谢老师的辛勤培养,重温当年的同学情。”
淮阴中学校长皇甫立同在讲话中表达了对老三届淮中校友的热烈欢迎和诚挚敬意,并祝福老三届校友们健康长寿,请他们常回家看看。
老三届校友的老师们也应邀参加了本次感恩联谊会,今年76岁的特级教师秦汝高便是其中一位。
秦汝高老师告诉记者,文革前有一半同学学俄语,一半同学学英语,俄语课在淮中一直开到1979年,“当年我教的是俄语。两个月前,活动筹备组的成员跟我联系,邀请我参加纪念活动,我很高兴地同意了。”
“时隔五十年,您还能认出当年的学生吗?”记者问。
“能啊!”秦老师笑呵呵地说,“刚才在校门口遇到他们,我一下子能叫出七八个人的名字,同学们都特别感慨。”
秦老师认为,这次感恩联谊会,充分反映了淮中这所学校的底蕴。淮中是无形的纽带,无论同学们走多远,大家的心永远在一起。“刚刚我和同学们聊天,他们都对淮中充满了自豪,也表达了对淮中未来的美好期许。”秦老师说。
●忆从前,师恩难忘
感恩联谊会开始前,参会的老三届校友们先在各自班级签到。记者发现,每个班级门口都贴着“初一甲班”“初三丙班”“高二戊班”等班级名称,还原了当年的校园生活。
每位淮中老三届校友还收到一本《江苏省淮阴中学老三届五十周年纪念册》,内含母校回眸、师生情怀、活动集锦、诗文集萃等内容,还有老三届校友的花名册,附有当年学生时代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并配有个人简介。拿到纪念册的校友们坐在走廊上认真翻阅,互相交流,“有的同学已不在了,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再回母校,再见到这些同学,真好!”一位老三届校友动情地说。
原高一乙班学生沈知源代表老三届高中部学生发言。他在发言中动情地说,“毕业后的这50年,我们凭借在母校受到的良好教育和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展现出了淮中人的风采和能力,大家各守本业,各有成就。我们深深仰念师恩、思念同窗学友,衷心祝愿在座的各位老师、学友,珍爱身体,开心快乐,家庭幸福美满。”
老三届的老师代表、原淮中校长韩建民在讲话中表达了对老三届校友的欣赏、对母校的热爱、对老师同学的祝福,并为老三届校友送上了一副对联:“知足知不足年长学不停,有为有不为福厚德尤新。”
●拍合影,再结新谊
据戴庆中介绍,筹备组去年12月设立,宗旨是探母校,感师恩,忆旧情,联新谊。“我们老三届的同学差不多都近70岁了,一直深深地怀念母校,想回母校看看。所以本次活动一经发起,广大校友积极响应,淮中校方也给予了热情支持。”
戴庆中告诉记者,老三届所经历的年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像“文革”、“红卫兵”、“大串联”、“上山下乡”、“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下岗再就业”等新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通过推荐和自荐,筹备组首先确定了各个班联络员。这些平日里修身养性、含饴弄孙的老人贴钱、贴精力、贴时间,想着怎么找人,有什么线索。寻找的过程,也是我们重新认识老三届校友的过程,也充分感受到,我们的淮中校友在社会上仍然出类拔萃。”戴庆中说。
据介绍,淮中老三届校友当年在册总人数1357名,半个世纪过去后,除了170名同学已去世、255人因各种原因无法参加外,其余932名全部到场。
联谊会结束后,为了弥补66、67、68初高中六届没有毕业照的遗憾,全体老三届校友在操场拍了大合影,补拍了六届的毕业照。
“按照年级高低,老三届高三的先照,初一的最后照。”戴庆中安排照相顺序时打趣说,“虽然初一年级的现在都是爷爷奶奶,但在这里你们仍是小同学,哈哈!”
记者了解到,感恩联谊会结束后,很多老三届校友说要换上智能手机,方便发微信、上QQ。一位老三届校友表示,本次感恩联谊会,为他们今后的生活搭建了一个崭新的人生平台,“同学们找到了知音,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丰富了晚年的精神生活。”(记者 丁冬)
随机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