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赴南苏丹维和归来的淮安民警章策、张忠付
淮安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张忠付和南苏丹平民保护营里的孩子们

得了疟疾的章策
淮安民警章策、张忠付,作为中国赴南苏丹维和警察,去年12月底,第二次踏上南苏丹的土地,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为饱受战争伤害的南苏丹平民提供保护。然而,作为联合国维和警察,在执行任务中,他们不能配备枪支,只能穿戴着防暴头盔、防弹衣等来加强自我保护,时常面临生命危险。
昨日,从南苏丹归来休假的章策、张忠付,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在南苏丹维和时的艰难与挑战。特别是章策,在武装冲突加剧、战友不幸牺牲等危急时刻,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一名中国维和警察的职责。
◎不能携带武器,但终日在枪林弹雨下工作
南苏丹的温度通常都在42℃左右,包括张忠付、章策在内的中国维和警察们每天顶着烈日,在高温下工作,衣服湿透一遍又一遍,布满汗渍和灰尘。
张忠付一直在南苏丹首都朱巴负责维和部队的人事工作,包括人事任免、调动、考勤管理、休假、岗位空缺招聘等。同时,还要负责朱巴2个平民保护营4.5万平民的管理,包括平民营秩序维护、出入口安全检查、营区内巡逻、案件办理、纠纷调解、违禁品清查搜缴等。
“和基地一墙之隔的外面,到处是荷枪实弹的政府军和反对派士兵,经常骚扰滋事。在执勤时,经常会听到墙外的枪声和暴乱声,外面向基地内放枪也是平常事。”张忠付说。
虽然禁止平民携带枪支等违禁品进入平民营,但由于难民成分复杂,定期和突击的检查清缴,无法完全杜绝营区内由于自身携带或是外人递送而混进的枪支弹药、砍刀长矛等武器。
同时,平民营中内部不团结的情况时有发生,动不动就会出现斗殴现象,有时多达几百人,亮出手雷和砍刀更是常事。这时,张忠付和同事们就会和防暴队的队员们一起,组成人体保护墙,强行将双方隔开来平息斗殴。
今年2月,张忠付的妻子从国内买了一些足球装备寄过去,送给平民保护营里的12个孩子。这一举动,大大拉近了张忠付和保护营里难民的关系,“从那以后,他们主动和我交流越来越多,认识我的人也越来越多。”张忠付说,当平民保护营里再次发生内部纠纷、斗殴打架现象时,只要张忠付出现,“双方都会多少给个面子,一些在营地里有威望的当地人,也会主动站出来,帮着我居中调解。”
◎频遭疾病侵袭,连饮水都是定时定量供应
作为中国维和警察临时党支部委员,刚到南苏丹时,章策带领另外3名同志,一同奔赴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团结州本提屋基地报到就职。
“在抵达本提屋之前,很多在这里工作过的人都称之为天堂,我原本以为指的是物产资源丰富、环境舒适宜人,到了才发现‘天堂’是戏称。”章策告诉记者,几个外国维和警察告诉他,生活在“天堂”里的人们不需要吃饭喝水。因为2013年战乱至今,本提屋地处政府军和反政府军势力范围交界处,双方你争我夺,战斗最为激烈,城市基础设施全被摧毁,一片废墟,没有网络和手机信号,没有商店、市场,根本买不到饮用水、粮食和蔬菜。每天联合国营地内的后勤补给全部依赖飞机从首都空运,工作人员的饮水都是定时定量供应,“所以才有了‘天堂’的别名。”
在“天堂”的日子里,中国的维和警察也是吃挂面、榨菜和脱水蔬菜度日,饮水也是定时定量供应。
“当地的水有黑色悬浮物等杂质,我们每天每人配2瓶1.25升的饮用水。幸好来之前从首都买了20多箱饮用水,但40多度的高温下,每天消耗太大,还是不够喝。我们3班倒,不上夜班时,就省一瓶。”章策说,办公区有个集装箱,兼做卫生间和洗浴房,虽然用的水是河里引上来的,但又黄又脏,也总比没有强。有一次办公区断水两个星期,不仅每天洗不了澡,而且坐便器也没有水冲,恶臭熏人,根本待不了人。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章策频遭疾病侵袭。到达本提屋后,为了防止蚊虫叮咬,章策把电蚊拍、蚊香、驱蚊液都用上,做足了预防,但仍然未能幸免,警队里他第一个“中招”感染了疟疾,连续三天反复高烧,体温一度超过40℃。稍稍好转一点,又紧接着感染肺炎,半个月下来,体重暴减将近10斤。即便是这样,章策依然每天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本职工作。
◎枪声响起时,章策正在埋头工作
今年6月底,张忠付申请休假,返回国内。章策继续在南苏丹首都朱巴的朱巴山平民保护营里履行维和使命。
“其实早在7月5日左右,我就发现朱巴街头的检查点多了,街上到处都是穿制服扛枪的政府军和反对派,我以为是南苏丹独立日(7月9日)即将到来,在做清查工作。”章策告诉记者。
但是7月8日下午5:20,章策突然获知联合国在飞机场的基地附近发生了战斗。大约5分钟后,章策所在基地北大门外就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此时,章策在距离交火点300米左右的办公室里忙着发布任务区维和警察职位空缺公告,另一名来自徐州的维和警察刚刚结束城区联合巡逻,正在写报告。
“突如其来的步枪、重机枪射击声让人猝不及防。”章策回忆着,根本没想到武装冲突会突然爆发,办公室里的两名维和警察也没有携带任何防护装备。办公室里的电台里,不断传出最新的冲突情况;基地外面的枪炮声,也越来越密集,”我和同事赶紧寻找相对安全的楼梯间躲避。”
冲突在继续,平民保护营里的难民纷纷翻越铁丝网和围墙,涌入维和警察基地,“我们的宿舍区离平民保护营仅20米不到的距离,武装冲突来临时,这里成了难民们首选的庇护所。”
面对蜂拥而至的难民,章策和同事不顾危险,开始疏导难民躲藏到安全的地方。
3个小时后,趁着停火间隙,为了保障中国维和警察的安全,中国驻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战士将章策和他的同事一起撤到步兵营营区。
7月9日早晨8:20,南苏丹政府军和反对派在朱巴城区仍有小范围交火,但局势稍缓。随着安全预警级别降为限制活动级,章策和基地内的另外80余名维和警察立即投入到工作中。
“我们穿着防弹衣和头盔,在40多度的高温下一边劝说因避祸涌入基地的将近6000名难民返回平民保护营,一边还要随时注意流弹袭击。连续12个小时,我们精疲力竭,连防弹衣都被汗水湿透了。”章策告诉记者。
◎面对血与火,他们做了最坏打算
7月10日,局势进一步恶化。
当天早上8:30开始,政府军和反对派再次交火,战斗白热化,双方动用了火箭弹、迫击炮、装甲车、坦克、火炮、武装直升机在内的所有轻重武器,围绕战略要地朱巴山展开拉锯战。联合国维和基地,就在交战双方的中间地带。此时,包括章策在内的联合国工作人员,都已经撤离至中国步兵营营区。
“漫天对射的子弹、炮弹、火箭弹,在头顶呼啸而过。一枚火箭弹在中国步兵营西南角距离三名维和警察150米的地方,穿透集装箱房后爆炸;另一枚炮弹落在中国步兵营2号营地,震耳欲聋。整个房屋、地板都在震动,玻璃破碎,空气里四处弥漫着硝烟味。由于营区没有地下掩体,唯一的工事就是周边填满了泥土的围墙,所有的人员只能就地卧倒降低受伤几率。”章策激动地向记者描述着。
在这紧张的局势下,7月10日23时39分,正在执行难民营封控任务的中国维和步兵营三班遭遇突然袭击,一枚炮弹击中105号步战车,并在车内爆炸起火,车内7名战士中,2名牺牲,2名重伤,3名轻伤。
“作为维和警察,我们都已经做了最坏打算。我把支付宝、淘宝、银行卡等账号和密码都通过微信发给了姐姐。姐姐觉得很纳闷,问我怎么回事,我谎称手机坏了,备份一下。”章策告诉记者,当时不敢告诉父母,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怕他们担心。
战斗一直持续到11日晚8:00,在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努力下,南苏丹总统基尔和第一副总统马夏尔相继宣布停火。
12日,局势逐渐平稳,联合国营地周边遍布坦克、装甲车残骸和士兵的尸体。但营地外仍不时有枪声,联合国的人员、车辆出不去,水和物资补给也进不来,营区里面已经开始限时供水,食物也出现短缺。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包括章策在内的中国维和警察仍坚守岗位,在防暴队、部队的协助下劝离难民,并逐步恢复朱巴两个平民保护营的秩序。
随机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