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清代文献有望向读者开放
淮安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这本书名叫《监本书经》,刻于清乾隆四十六年,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可是难得的善本。”4日上午,淮阴师范学院古籍馆的副研究馆员侯富芳小心翼翼地把这本古籍从书架中拿出来。据了解,6月29日下午,陈慎侗先生的孙子陈廷顺将家中剩余的400余册藏书如数捐献给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在这些古籍中,还有不少令人意外的“收获”。
◎两次共捐献2000余册古籍
1日下午,记者在淮阴师范学院的图书馆中见到了陈廷顺先生。看着这一部部被送入特藏馆的古籍,陈廷顺显得有些不舍。“这些古籍都是我的祖父陈慎侗用一辈子的时光收集的,在抗日战争和文革中,他拼了老命才保存下来的。”陈廷顺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4月,他曾向淮阴师范学院捐献了1700余册古籍。此次,他又将家中剩余的122种、400余册古籍全部捐出。
“这些书中很多记载了我们淮安历史文化,有些还是古人的手抄本,继续放在家里我还真有点不放心,把它们捐出来,希望这些古籍能在淮阴师范学院的图书馆更好地保存下来。”陈廷顺说,他希望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能早日将这些古籍整理出来,让它们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
◎多位淮上学术名家的稿本现身
4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的特藏馆时,淮阴师范学院古籍馆的副研究馆员潘荣生和侯富芳正在整理这些古籍。“和陈廷顺先生首次捐赠的那批古籍一样,这批古籍中不乏孤本和善本,很多是清代早期的刻本,如《监本书经》、《唐宋八大家文钞》和《震川先生集》。此外,还有淮上学术名家潘德舆、鲁一同、段朝端等名家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侯富芳介绍说,这些文献大多未经刊印行世,除对研究学者本人学术轨迹极具意义外,对研究淮安本地的历史文化也具有重要价值。
记者看到,部分古籍中还有些小字。“这些是文人在看书时做的批注,很多批注也很有意思,后期我们会整理出来。”侯富芳介绍说。
在一本古籍中,记者看到首页上有“不做风波于世上”的印章。侯富芳说:“这是告诉读书人要安心读书”。她将《监本书经》拿到记者面前介绍说,这本书是典型的中国古籍,书的第一页是牌记,上面不仅印有书名,还有刻印的时间、刻书的单位和发行专用章等。
◎古籍中发现近百年前的照片
虽然这批捐赠的古籍还没有整理完,但是潘荣生和侯富芳已经有了很多意外之喜。“你看,我手上这张照片就是之前提到的著名文人段朝端老先生晚年的珍贵照片”。侯富芳拿着这张照片对记者说,它一分为三,照片最下面一层是底子,中间是照片,最上面一层是和相框一样的外衬,上有“淮安青龙桥惟肖照相”几个字。
据侯富芳等人推测,这张照片应该是摄于1925年之前,是淮安早期照相馆拍摄的名人照片,相当珍贵。
此外,另一本古籍《节孝先生集》还具有着一定的喜剧色彩,“这本书是清初淮安本地著名的邱氏家族刊印的宋代山阳学者徐集的别集,书的序言末尾记载了当时很有名气的淮安文人潘德舆在道光戊戌闰四月(1838年)买走了这本书,可是在1964年的时候,这本书又被陈畏人先生从上海古籍书店买回淮安,当时买书的发票还粘在书中。”说到这里,侯富芳非常感慨,“这一来一回就是126年啊!”
昨日,记者了解到,这批古籍正在加紧整理中,所有的古籍都会用定制的六合套加以保护,并放在恒温恒湿的古籍库中,等到合适的时候,将向广大读者开放。
随机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