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淮从士兵到社区干部的成长之路:奉献的青春 进取的人生
淮安翻译公司推荐
“我当兵的时间不长,也没什么精彩的故事。但我正是被当兵的那段经历改造了,让我懂得了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奉献与进取。”采访中,王淮这样对淮海晚报记者说。
“越苦的地方越锻炼人”
2006年,19岁的王淮以大专生的身份参军入伍。
“当时,我对人生没有什么目标,就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青年,听到征兵的消息,我就兴冲冲地报名了。入伍时,我有两个地方可以选,一个在浙江,一个在甘肃。抱着越苦的地方越锻炼人的想法,我选择了甘肃的高炮旅。”王淮告诉记者。
2006年12月10日,王淮坐上了去往甘肃的火车,开始了他的部队生活。
“早上5点30分,人生第一次的起床号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的‘苦日子’开始了。”王淮回忆,部队所在地的海拔高度大约2800米,早晚冷、中午热,气候环境恶劣。每天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进行高强度训练,王淮的身体几乎不堪重负。
可既然做出了选择,王淮暗下决心,再苦也要撑下去。在新兵连的3个月里,王淮以良好的表现,获得了“优秀新战士”的称号。
人外有人 山外有山
在部队期间,王淮感受到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当兵后,在部队各种比赛里、在平时的交往中,王淮见识到了很多“强人”。
“刚入伍时,我是一个很孤傲、脾气很大的人。在接触了很多战友尤其是老兵后,发现大家都有自己的专长、技能或技术,而我却没有。”王淮告诉记者,孤傲的他,曾多次尝到落后于人的苦涩滋味。
看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后,王淮下决心成为一名“全能战士”。在部队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并获得了本科学位。此外,因为他的大专生身份,入伍后不久就被调入司令部工作,在那里,他熟练掌握了打字、制作报表、制作表格等多种技能。
“当兵的两年,让我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夹着尾巴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人。”王淮说。
抗震救灾中火线入党
“2008年是我现有人生中经历最多的一年。”王淮告诉记者。
3月18日,王淮所在部队接到上级的维稳命令后,前往甘肃省合作市,执行维稳的多项任务。在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后,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了。
王淮回忆,他随部队前往甘肃省舟曲县抗震救灾。刚到救灾地点时,因为要争分夺秒地救人,王淮和战友们每天只能以矿泉水和方便面为主食,很多人开始拉肚子,甚至出现脱水的状况。在如此环境下,王淮和战友们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抗震救灾期间,王淮以良好表现,被记三等功一次,并火线入了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成为一名社区干部
2008年,王淮退伍回到家乡淮安。2009年3月,清浦区司法局招考社区矫正专干,退伍士兵可优先录取,王淮报名参加了考试。2009年4月,王淮到浦楼街道办事处司法所工作。在司法所,王淮很快熟悉了工作流程,并开始独立管理社区的矫正对象。
帮“迷途少年”浪子回头
王淮参加工作后不久,就接触到了一名因寻衅滋事罪被判缓刑3年的17岁小男孩。
王淮告诉记者,这个小男孩跟着离异的母亲生活,家里条件很差,一次因为与同学发生了矛盾,参与了打架斗殴,并被判了缓刑,被分配给了王淮矫正管理。
一年冬天,王淮到小男孩家了解情况,他看到小男孩躺在床上,身上只裹着一床很薄的被子。王淮发现小男孩发烧了,而他的家人也不在家。王淮赶紧带着小男孩去医院治疗,又去买了午饭给他吃。在聊天中,王淮得知,小男孩的家人平时没时间照顾他。他就对小男孩说,“以后再碰到这样的事,就来找我。”于是,王淮以“知心哥哥”的身份开始了与男孩的相处。
男孩18岁时,王淮几经周折为他找了一份汽车美容的工作。“他干得很好,现在每月有三四千元的固定收入。”王淮告诉记者,男孩现在已经成家并有了孩子,“他还把我当成他的知心哥哥,经常来找我。”
在司法所工作3年后,王淮到浦楼街道办事处任社区干部。在2012年淮安“星”青年评选活动中,王淮荣获了“和谐之星”的荣誉称号。
王淮对记者说,当兵前,他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脾气很大的懵懂青年;当兵后,学到很多东西,懂得了如何做人、做事;工作后,平心静气处人、认认真真做事,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奉献。“部队改造了我,让我在幸福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记者 刘海峰)
随机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