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利局多措并举强化法治水利建设纪实
淮安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我市是水利大市、水资源大市,大力推进法治水利建设,是建设“法治淮安”的要义之一,也是建设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市水利局相继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法治水利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全市法治水利建设推进会,把法治思维和法治要求贯穿到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之中,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议事、谋事、干事、成事。
普法宣传深入人心
结合第二十四届“世界水日”、第29届“中国水周”、“法治宣传月”等活动,今年市水利局成功举办第6届水文化周。在注重传承的基础上,坚持创新求变,市县联动,开展了广场集中宣传、“青春逐梦、与水同行”普法公益行、社会各界看水利、首届青少年水利与气象科普知识大赛、河道总督奏疏馆开馆暨淮安水文化书法笔会等9大类15项系列活动,着重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开展淮安市情、水情教育,集中展示了淮安水利建设管理、改革发展和法治建设成就。联合住建、教育等部门,开展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广场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创建。
该局还定期举办“水法规培训班”、“水行政执法培训班”、“安全生产培训班”、“工程质量管理培训班”,着力提升水利系统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这些各具特色的活动使水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受众范围不断扩大,得到社会各界好评,中国水利报、江苏卫视、淮安电视台等各级媒体都作了宣传报道。
立法制规大力推进
今年是《立法法》修订后我市人大获得地方立法权的第一年,市水利局紧抓这一契机,争取黄河故道立法保护。目前《淮安市黄河故道保护条例》已顺利通过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可望年底前颁布实施。
为加强城市水域的保护和管理、保障防洪排涝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市水利局起草并提请市政府出台了《淮安市城市河道蓝线管理办法》,已于6月13日起正式施行。启动了水资源管理办法、城市河道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前期调研工作。加强对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加大合法性审查力度,形成具有我市市情水情特色的水法律法规体系。
同时,市水利局转变职能,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该局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对行政权力进行了梳理规范,进一步优化市政务服务中心水利窗口服务,修订了《淮安市水利局行政审批工作服务指南》,启动了预约办理、延时办理、容缺办理机制,推动流程再造,把原来的“串联”审批改为“并联”搭接。及时转职能、转作风,出台了《淮安市水利局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办法》《淮安市市场主体监管实施办法》《淮安市水利局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推行“两单一书”(分类审批监管责任清单、市场主体应知告知单及市场主体承诺书),实施“双随机”抽查(检查人员、检查项目),对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用信息实行“双公示”,由重行政审批向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依法治理有效开展
为提升依法治理水平,市水利局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在水利重大决策、合同订立、规范性文件制定、代理对外诉讼等方面有效地规避了法律风险,为全市水利投入及工程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支撑。对生产经营单位整体落实情况、重点水利工程施工、水源地、水利设施运行等安全生产情况进行严格排查,确保安全生产。在工程管理上,该局联合淮阴区、清河区、开发区、市城市水利工程管理处对淮海路古黄河大桥改建等3项涉河建设项目依法进行督查。
并且,不断强化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制定了《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和《重大行政处罚和重大行政许可决定备案审查制度》,对案件处理意见进行集体审议,形成了涉嫌犯罪案件的审查机制。出台《淮安市水利局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的实施方案》,针对部分县区水政执法力量有限、执法装备不足的实际,建立了以案情会商、联动执法、信息共享、案件通报等制度为核心的水行政联合执法机制,构建了以市、县(区)水利部门为重要骨架,以水政支队、大队和职能处室为基本节点的联合执法网络。今年以来,市县(区)打击洪泽湖非法采砂联合执法行动48次,立案查处50起,扣押采砂船10艘、罚没款110余万元,摧毁采砂设备2900余台套。
同时,扎实开展综治工作,深入淮安区南闸镇、盱眙县邹黄村开展综治结对共建、扶贫解困活动。在全系统组织开展水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最大限度减少水事不稳定因素。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访条例》,依托“12345”政府公共服务、“阳光信访”、省长信箱、领导信箱、市信访局、市软建办和直接受理七条信访线,及时做好初信初访和积案化解工作。今年以来共受理各类来信、来电、来访149件(人)次,全部按时办结。
■ 记者 张小燕 通讯员 淮水宣
随机文章
